一艘11万吨的俄罗斯油轮“长滩岛号”在英吉利海峡附近海域平静航行,船上满载着印度购买的75万桶原油。
突然,法国海军战舰逼近,两艘快艇包抄,特种部队攀上油轮护栏,持枪控制驾驶室。无线电里传来命令:“全速转向,改道圣纳泽尔。”
这支特种兵队伍在凌晨的突袭中,迅速控制了这艘244米长的巨轮。
随后,油轮被押送至法国圣纳泽尔的北约海军基地,这里正是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的母港。
什么是“影子舰队”?法国此次行动的目标明确指向俄罗斯的“影子舰队”。
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实施严厉制裁,但俄罗斯玩了一手“暗渡陈仓”。
他们在全球购买二手甚至快报废的油轮,挂上贝宁、巴拿马等国的旗帜,组建了一支隐秘运输网络。
欧盟情报显示,这样的船只多达600到1000艘,它们为俄罗斯预算贡献了数百亿欧元,相当于资助了约40%的战争努力。
被扣押的“长滩岛号”建于2007年,虽然悬挂贝宁国旗,但法国认为它是俄罗斯影子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幽灵般的船只在公海活动,专门负责将俄罗斯石油运往海外。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记者会上高调表态:“影子舰队为俄罗斯战争机器输血,我们阻止它,这是件好事。”
但背后动机远不止于此。最近几个月,俄罗斯的军事动作频频刺激北约神经。
从2022年导弹误入波兰,到2025年9月无人机大批闯入波兰领空,甚至米格-31战机在爱沙尼亚领空盘旋12分钟。
按北约共同防御条款,这些事件本可触发军事回应,但西方选择了更象征性的行动:扣船。
与德国、爱沙尼亚此前的扣押行动不同,法国作为北约核心成员国,首次动用军事力量实施海上拦截。
这种军事化操作释放出强烈信号:北约已将“影子舰队”视为威胁其能源安全的“准军事目标”。
印度却成了最尴尬的一方。作为俄罗斯原油的第二大买家,印度依赖这种低价能源。
俄罗斯对印出口价仅68.9美元/桶,比沙特的77.5美元和美国74.2美元便宜不少。
这让印度炼油商赚取了稳定差价,甚至转口欧洲牟利。
但这次扣押事件让新德里措手不及:公海上的商业船只,若非战争状态或联合国授权,本不该被军方拦截。
印度外交部面临两难: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不想得罪法国,两国还有阵风战机采购等防务合作。
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可能调整航线,避开北约巡航区,或增加使用自有船队。在国际海事组织,印度也准备发声维护公海自由。
法律层面,这场扣船行动踩在了灰色地带。国际海洋法规定,公海航行自由受保护。
法国以欧盟制裁为依据,但“长滩岛号”挂的是贝宁旗,买家是印度,两者都不直接受欧盟约束。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船舶原则上仅受船旗国管辖。
但法国近年来通过扩大解释打击海盗法律框架,将“严重违法”范围扩展至规避制裁行为。
俄罗斯外交部强烈抗议这一行为,指责法国违反国际海洋法公约。俄方表示在公海随意拦截商船属于海盗行为,保留采取反制措施的权利。
这场扣押事件折射出全球能源贸易的深刻变革。主要能源消费国正在重构全球能源供应链的韧性架构。
对俄罗斯而言,亚洲新兴买家如巴基斯坦、印尼的采购量尚不足欧洲市场的15%。
欧洲港口开始加强针对油轮的检查力度。荷兰、西班牙等国海事部门已增加人手,重点排查悬挂可疑旗帜的老旧油轮。
航运保险公司正在重新评估经过北欧海域的战争风险费率。一些船东考虑绕行其他航线,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拦截检查。
这场始于地缘冲突的能源变局,最终可能重塑整个21世纪的能源秩序。
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