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伤害是威胁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每年暑假,我院外科重症医学科总会接诊因交通事故受伤的小患者,那些瞬间发生的意外,不仅带来身体的剧痛,更可能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阴影。当户外出行频次增加,如何为孩子的假期织密安全网?这份精心整理的“暑期交通安全指南”,请全家一起牢记:
1
家长先行:做孩子的安全“活教材”
家长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孩子的“安全模板”: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不如牵着孩子的手亲自示范一次;驾车时系好安全带的习惯,胜过十次口头说教。尤其在商圈、路口等复杂路段,务必用手掌紧牵孩子(建议使用防走失带),让“监护责任”化作看得见的保护罩。
2
“盔”与“带”:出行必备的安全铠甲
骑乘两轮车:无论是骑行电动车还是摩托车,家长与孩子都必须佩戴符合3C认证的安全头盔(下巴带需扣紧)。数据显示,正确佩戴头盔能降低70%的头部伤害风险,关键时刻就是“保命神器”!
展开剩余75%乘坐汽车:身高不足145cm或12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适合年龄体重的儿童安全座椅(婴儿用后向式,幼儿用前向式)。切勿怀抱孩子乘车——当车辆以50km/h急刹时,怀中孩子会瞬间产生相当于30个西瓜的冲击力!
3
马路不是游乐场:牢记“行走安全铁律”
过马路三步法:一停(站在斑马线或安全岛边缘)、二看(左顾右盼,确认左右来车均已减速或停下)、三通过(快速直行,不追逐不折返)。
人行道礼仪:有便道时靠内侧行走,无便道时面朝来车方向,让目光始终“掌控”车流动向。
4
停车场暗藏危机:拒绝“盲区内的冒险”
停车场不是游戏场!车辆启动时的倒车雷达可能因孩子身高低矮而“失灵”,家长需牵紧孩子,禁止在停放车辆间穿梭。尤其注意:看到车辆尾灯亮起时,立即带孩子退到5米外安全区域。
5
上下车有讲究:细节里藏着安全密码
右侧下车法则:让孩子从靠近人行道的右侧车门上下,避免直接暴露在机动车道。
荷氏开门法:教孩子用“离车门最远的手”开门(如左车门用右手开),身体会自然转动,能第一时间观察后方来车,杜绝“开门杀”风险。
6
车内文明:别让小习惯酿成大隐患
乘车时严禁将头手伸出窗外,更不能向车外抛扔物品。后排孩子可准备安全玩具,但需避免打闹干扰驾驶员——安静的乘车环境,是对司机最好的配合。
7
认标志学信号:给孩子装个“安全导航”
散步时带孩子辨认“注意儿童”“人行横道”等交通标志,等红灯时讲解信号灯逻辑。当孩子能看懂“禁止翻越护栏”的图标,就能少一分“鬼探头”的冲动。
西安市儿童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在各类外科急危重症围术期的救治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包括:严重多发创伤、重型颅脑外伤、颅脑肿瘤、各型休克、急腹症及危象、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确保危急重症患儿得到最优质的诊断、监测、治疗及抢救。
史永强
SICU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小儿外科工作10余年。有较为丰富的小儿外科疾病治疗经验,尤其擅长儿童神经外科及重症疾病的诊治。
素材:SICU 史永强
排版:宣传科 阎一宁| 审核:宣传科 杨馥羽
发布于:陕西省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